据来自农业农村部最新公布的消息显示,我国粮食主管部门日前正式发布关于鼓励农业转基因生物原始创新和规范生物材料转移转让转育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特别提到,“打通由研发到应用的关键环节,加速成果推广应用”。
这也是首次就转基因研发的商业应用提出了明确导向。
资料显示,自转基因管理条例实施以来,我国最早于2009年开始颁发转基因安全证书,当年涉及到的品种主要有玉米和稻谷,但截至2014年相关证书到期,这些转基因育种工作迟迟未实现商业化种植,仅停留在生产应用安全证书环节。
此后,随着我国粮食政策性库存规模的不断扩大,转基因的研发进入相对缓慢期。
时间进入2020年之后,当年1月有关部门颁发两个玉米转基因品种,一个大豆转基因品种——这是近十年来第一批获得生物安全证书的国产转基因玉米、大豆品种。
值得注意的是,自2020年以来,随着我国粮食政策性库存的不断下降,市场各方掀起一股炒作“粮食缺口”的行情,从大豆到玉米、小麦价格出现持续上涨。
与此同时,2020年粮食进口再创新高,达到1.4亿吨,特别是玉米等谷物进口量创下历史纪录引发广泛关注,一时间如何确保未来粮食供应成为市场各方关注的焦点。
最新资料显示,尽管当前我国在转基因作物种植方面仅有棉花和木瓜两个品种获得商业化种植,但目前我国基因克隆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已克隆了137个重要基因,获得了专利1036项,专利总数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在国际上率先将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于水稻、小麦等作物育种,创新了基因删除、定点重组等安全转基因技术。
此外,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国商务部联合下发的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0年版)显示,禁止外资涉足国内转基因作物的选育及育种生产。
文章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根据农业农村部最新发布的《通知》特别要求,对于转基因研发必须做到“顺向可追踪,逆向可溯源”,明确全程责任,压实责任主体。
此前,我国曾因转基因研究阶段存在管理漏洞,造成部分未经批准的转基因种子非法流入种植领域,包括南方大米、东北玉米均被查出过非法种植的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