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新闻资讯首页 新闻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数字经济赋能实体产业 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2023-03-14 15:240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经济发展。
 
作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力量,数字经济如何激发创新活力,赋能实体经济发展,备受各界关注。全国两会期间,人民网《人民会客厅》栏目邀请全国政协委员、德勤中国主席蒋颖,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趣链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李伟,围绕“数字经济赋能实体产业”进行对话交流。  
 
多位参与对话的嘉宾认为,发展数字经济,激发实体经济活力,要顶层设计与市场调控并行,数字化手段与区块链技术并用,多领域核心抓手并重,通过社会各界携手共进,拉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
 
顶层设计与市场调控并行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显示,从2012年至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11万亿元增长到超45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1.6%提升至39.8%。
 
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近日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中,已经明确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框架,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
 
蒋颖表示,要完善数字立法与数商生态的顶层设计。通过数字立法,明确数据本身的产权、加工权、经营权,明确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属性。同时,要通过政策制定,构建数据的良好生态环境,促进市场多主体协同并进。数字立法与数商生态两者的有机结合,将进一步促进数字经济发展。
 
黄益平认为,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配合,是促进平台企业更好服务于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拥有众多技术人才与技术能力,在应用方面逐渐步入国际主流,这与政府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此外,我国在数字基础设施方面适当超前的布局,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以上两者,都是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发挥作用的体现。”
 
“数字技术特性,会带来一定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长尾效应、网络效应等。通过政府引导与市场调控,这些特性运用到经济当中以后,通过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黄益平说。
 
数字化手段与区块链技术并用 
 
推动产业链融入数字化生态
 
如今,国际经济竞争已由产品竞争、企业竞争上升为产业链之间的竞争,提升产业链创新能力刻不容缓。而数字经济已成引领产业链发生颠覆性变革的重要力量。产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可以很好改善以往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导致的产业链创新能力不足。
 
李伟表示,为了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融入数字化生态,需要大中小企业结合自身情况,运用数字化手段进行转型。大企业在产业链上比较完善,但容易出现内部的数据孤岛问题,导致内部分工与责任不清晰。因此,大企业需要通过数字化手段,提高自身数字化管理水平,激发其内在发展的活力。而对于仅处于产业链中一环的小企业来说,数字化转型则更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要在转型时量力而行,聚焦核心业务数字化水平的提升。
 
另一方面,区块链技术对企业数字转型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一样,区块链是数字经济中的关键基础设施,在2022年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区块链技术被列入七大数字经济重大支柱产业之一,并强调其在推动数字产业化、健全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着力强化数字经济安全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李伟表示,随着经济发展,产业分工越来越细,供应链全生命周期中需要各种企业协同配合。但目前,大量的上游中小企业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问题。通过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把信息流、物流、资金流转为数字化系统,小企业将借助此系统上的业务数据,拿到应有的金融支持,这将使得大量小企业享受数字化改革的红利。
 
多领域核心抓手并重 
 
做大做强数字经济
 
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蒋颖认为,在数字经济发展中,应注重需求为导向进行探索。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是提高效能,因此以需求为导向探索数字化的应用与发展场景,可以使数据产生价值,发挥数据的生产力。
 
黄益平表示,原创技术在数字经济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目前我国的数字经济具有“大而不强”的特征,数字经济规模很大,但原创前沿技术的贡献较少。因此,一方面需要增加科研投入,另外一方面,需要通过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国家与经济开放度的提高、科研部门和民营企业参与度的增加,促进科研活动的效率提高。
 
“要以保持开放的态度为最核心抓手,推进创新和应用深化。从国家层面上来说,要进一步推动开放与合作交流。从国内实际来说,要鼓励科研部门和民营企业,在科研和创新活动中发挥出各自作用。”黄益平说。
 
在李伟看来,发展数字经济,重点在于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进一步深度融合。“同时,也应重视对人才的培养。数字经济与其他产业不同,要以产业人才为主导。人才的培养,尤其是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人才的培养,将是数字经济更好赋能实体经济发展最核心的基础保证。”李伟说。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粤西小城多业态融合提质焕新
原标题:粤西小城多业态融合提质焕新在人口向大城市聚集的普遍趋势下,粤西茂名的高州、信宜、化州等县级市逆势向上,实现常住人口连续3年正增长。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4年3年间,信宜、高州新增城镇常住人口9.28万人。鉴江水悠悠流淌,乡愁使人驻足停留,也让人回归守护,粤西小城里的年轻面孔更多了,新生活更潮了。

0评论2025-05-110

美关税举措加剧全球石油市场动荡
原标题:美关税举措加剧全球石油市场动荡国际能源署4月份发布全球石油市场报告显示,2025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预期为73万桶/日,较上月预期大幅下调了30万桶/日。在宏观经济环境不稳和电动汽车市场占比扩大的背景下,预计2026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将放缓至69万桶/日。报告指出,其主要原因是美国实施所谓对等关税导致全球贸易陷

0评论2025-05-110

货币政策加大宏观调控强度
原标题:货币政策加大宏观调控强度  为贯彻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进一步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近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加大宏观调控强度,推出一揽子货币政策措施。其中包括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预计将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下调政策利率0.1个百分点,预计将带动

0评论2025-05-110

保量提质稳价优结构 金融“活水”润泽小微企业
人民网北京5月10日电 (记者杜燕飞)为引导金融机构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效,金融监管总局近日印发了《关于做好2025年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2025年,要深化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提升金融机构服务效能,实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保量、提质、稳价、

0评论2025-05-110

一季度规上有色工业增加值同比增6.6%
  本报北京5月10日电 (记者刘温馨)记者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获悉:今年一季度,规上有色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6%。10种有色金属产量为1985.1万吨,同比增长2.0%。  一季度,有色金属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21.6%,增幅比全国工业投资增幅高出9.6个百分点。其中,矿山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增长38.6%

0评论2025-05-110

汽车车门把手将迎来国家标准,释放什么信号?
  新华社北京5月10日电 题:汽车车门把手将迎来国家标准,释放什么信号?  新华社记者唐诗凝  5月8日至6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拟对电动式、隐藏式车门把手的布置、标志、安全功能、结构强度等作出规定,此举引发社会关注。  随着汽车电

0评论2025-05-110

4月CPI环比由降转涨
部分领域价格呈现积极变化  本报北京5月10日电 (记者刘志强)1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环比由上月下降0.4%转为上涨0.1%,同比下降0.1%,降幅与上月相同。核心CPI环比由平转涨,上涨0.2%,同比上涨0.5%,涨幅保持稳定。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环比下降0.4%,降幅与上月相同

0评论2025-05-110

从入境消费到离境退税 金融机构跨境服务便利化再升级
赏美景、尝美食、品人文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从服务入境消费到助力离境退税,国内外消费者支付越发便利化。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五一假期,银联、网联共处理支付交易234.39亿笔、金额7.64万亿元,较去年五一假期分别增长20.49%、3.21%。其中,处理境外来华人员支付交易笔数、金额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44.86%、128.04%

0评论2025-05-090

智能场景加速落地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
清晨六点,位于长沙的一座智能工厂悄然苏醒。自动化仓储系统开始调拨原材料,机器人有序穿梭在车间之间,装配线边的操作屏实时显示实际生产需求。另一端,算法驱动的排产系统正在根据设备状态与订单紧急程度,动态生成当日最优生产路径。这并非未来工厂的幻想,而是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正在进行的实践。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0评论2025-05-090

展示前沿创新成果 引领未来产业风向
第二十七届北京科博会开幕原标题:展示前沿创新成果 引领未来产业风向5月8日,第二十七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北京科博会)开幕,让国家会议中心化作创新磁场。本届北京科博会以科技引领 创享未来为主题,众多前沿科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最新成果首发首展,在5万平方米展馆内呈现一幅科技与民生交相辉

0评论2025-05-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