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新闻资讯首页 新闻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2023年首周开门红——A股投资价值逐渐显现

2023-01-13 11:400
  2023年首个交易周,A股市场实现“开门红”,三大股指全周涨幅均逾2%,沪深两市日均交易量也放大至8000亿元以上。受市场回暖带动,在经历了过去一年的低位震荡后,基金、理财产品净值出现反弹,新基金发行市场也再现“日光基”,外资则加快了对我国权益资产的布局。A股“开门红”行情是否有望延续?今年我国权益市场存在哪些机会?普通投资者又该如何进行资产配置?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专家和机构。
 
  市场活跃度明显提升
 
  2022年,受疫情反复、货币政策持续宽松、实体经济恢复不及预期等因素影响,我国股市、债市均出现明显调整,赚钱效应下降。作为老百姓最常见的投资工具,基金和理财产品净值也一度出现大幅波动,甚至出现大比例“破净”,对投资者的信心造成了冲击。
 
  迈入2023年,A股市场大有回暖之势,首个交易周市场主要指数集体上涨,上证指数上涨2.21%,深证成指上涨3.19%,创业板指上涨3.21%。与此同时,在流动性较为充裕、市场预期平稳的情况下,10年期国债收益率运行于2.83%附近,较2022年12月中上旬近2.9%的中枢水平有所下移,基金、理财产品净值迎来企稳反弹。
 
  在业内人士和机构看来,A股实现开门红主要是受稳增长政策等利好因素驱动,在国内经济回升预期下,资本市场活跃度、赚钱效应有望得到改善,普通投资者也有希望分享到我国经济复苏、企业盈利提升的红利。
 
  “随着宏观经济企稳预期提升,现阶段的市场环境既有助于权益类资产收益的增厚,也有助于固定收益类资产的净值累积,公募基金、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也相应得到提振。”光大证券首席金融业分析师王一峰对记者表示。
 
  在海通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荀玉根看来,近期各地生产生活逐步恢复正常,叠加稳增长利好政策不断出台,投资者对经济复苏的信心得以增强,推动市场回暖。从长期视角看,2022年10月底以来,市场便开启向上通道,在政策面、基本面、资金面等因素推动下,2023年A股开门红正“点燃”春季行情攻势。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认为,由于跨年等短期资金面扰动因素减弱,市场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加之机构债券配置需求等,债市明显回暖。同时,由于市场对经济复苏前景更趋乐观、股市估值低洼等,市场风险偏好回暖。
 
  “2022年年末债市调整后,债市利差已近高位,债基、理财产品收益已大幅调整,在市场行情缓解的情形下进一步下跌空间有限。”普益标准研究员黄诗慧表示,开年在利率下行、债市回暖的背景下,底层资产以债券为主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随之上升。对于配置了权益类资产的理财产品来说,近期股市上行也使得此类理财产品净值上升。
 
  值得一提的是,在公募基金产品收益加速“回血”的背景下,多只曾实施了大额限购的权益类基金也正式“开门迎客”,相继发布公告恢复正常申购、定期定额投资和转换转入投资等业务。在业内人士看来,权益类产品的“开门迎客”体现了基金管理人对2023年市场的信心,也给投资者带来更多的选择机会和空间。
 
  此外,新基金的申购也逐步回暖,在年初以来新成立的产品中,股票型、混合型的权益类产品成为“主力军”。1月9日,中庚基金发布公告称,决定提前结束中庚港股通价值18个月封闭股票基金的募集,并自1月10日起不再接受认购申请,这意味着这只募集规模上限为20亿元的基金仅用时一天便结束募集,成为2023年第一只爆款“日光基”。
 
  迎来更多资金活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3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王一峰认为,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随着我国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叠加发力,将给经济恢复发展带来积极影响,资本市场也有望迎来更多“资金活水”,推动市场加速回暖。
 
  西部证券策略团队认为,随着市场热度回温,公募基金发行有望重回万亿元规模,扣除约2000亿元的年度净赎回变动规模,预计偏股基金带来的2023年资金净增量将达8000亿元左右。此外,股票型ETF基金维持扩容趋势,近3年增速均高于40%,给予10%的增速保守预测,对应3000亿元增量空间。
 
  “更多居民财富通过买基金或者直接开户入市有望为A股带来源源不断的增量资金。”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过去三年,居民储蓄大转移的趋势非常明显,2020年和2021年这两年每年新基金的发行量达到3万亿元,2022年由于受到市场下跌的影响,新基金发行少了一半,但仍然接近1.5万亿元。2023年股市回暖预期下,预计将有更多居民财富流入资本市场,对居民来说,通过投资优质股票、基金来提高财产性收入是非常好的途径。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复苏预期不断增强,以及A股市场的强势表现,国外投资机构纷纷上调对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测,诸多外部增量资金也正加速流向中国。截至1月6日,2023年首个交易周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超200亿元,其中1月5日单日净买入规模近130亿元,为近2个月以来新高。
 
  瑞银证券中国研究部总监连沛堃表示,2023年的中国市场表现值得期待,从宏观角度看,A股不仅处于历史低位,而且与海外指数相比整体估值也较低,具备吸引力。从盈利角度考虑,发达国家正面临经济衰退、通胀等问题,公司在估值已经高企的背景下,盈利增长也将受到影响。中国公司在低估值背景下,消费复苏有望拉动业绩增长,盈利将逐步开始反弹。
 
  此外,中信证券也在研报中提出,2023年A股的主要增量资金来源为外资和私募。外资方面,随着扰动外资增持A股的负面因素逐步改善,以及人民币的缓慢升值,预计外资净流入规模有望恢复千亿元级别以上。
 
  坚持价值投资理念
 
  面对市场回暖以及潜在的机构性机会,普通投资者2023年应如何进行资产配置?业内人士普遍认为,2022年市场经历较多冲击,估值已基本调至底部区域,当前市场已出现更多投资机会,但同时也要意识到,目前市场仍有很多不确定性,投资者仍需加强观望,保持谨慎、稳健的投资策略。
 
  杨德龙认为,基于经济面的复苏、政策面的支持以及资金面的流入,2023年A股大概率将出现结构性牛市行情,市场的赚钱效应逐步恢复,投资者一定要保持信心和耐心,坚持价值投资理念,通过配置好股票、好基金来抓住这轮结构性上涨的机会。
 
  “在股票、基金、理财产品的选择上,投资者还是应优先选择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产品,平衡好自身流动性需求,并逐步树立长期价值投资理念。”周茂华表示,目前我国金融资产估值普遍处于低位,经济回升预期下市场对国内金融资产前景较乐观。但从全球环境看,海外通胀、地缘冲突等因素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全球金融市场仍可能出现大幅波动。因此普通投资者一定要合理平衡收益与风险,适度多元化资产投资组合,并理性看待短期市场波动,适度延长投资期限,熨平短期波动。
 
  普益标准研究员崔盛悦表示,可适当留意在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背景下,稳经济政策支撑国内经济企稳复苏带来的投资机会。在投资操作上,投资者首先需要做好资产规划,适当降低高风险理财产品的投资比例,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其次需要避免投机心态,避免短期操作,保护好本金,避免出现追涨杀跌的情况;最后需要更加注意国家宏观政策导向,减少投资环境的不确定性。
 
  王一峰表示,投资者要意识到刚性兑付已经被打破,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得更为复杂及金融市场的自身发展,以银行理财为代表的资管产品净值波动幅度加大甚至“破净”或将成为“新常态”;同时,投资者要理性分析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更深入了解所投金融资产的风险收益特征,并逐步树立长期投资理念;此外,对于投资经验相对不足、金融知识储备较为有限的投资者,建议借助专业金融机构更好地实现有效投资。
 
  具体到可关注的投资板块,贝莱德基金首席投资官陆文杰认为,首先消费复苏预期正在发生,比如食品饮料、餐饮及其供应链等回暖明显;同时,出行、旅游等链条也随着人、货的流动恢复而受益。此外,高质量发展仍然是政策鼓励的可持续投资主题,基本面坚韧的部分先进制造板块仍具备较好增长潜力。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保物资 送技术 强服务 松原市春耕备耕有序推进
  在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我市从播种规划、科技赋能、物资保障到市场监管多维度发力,筑牢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备春耕任务,一幅生动的春忙图正在松原大地徐徐展开。  统筹规划强基础,物资保障稳民心。在任务落实与物资保障方面,高效完成播种面积分解工作。我市对标省级下达1618.4万亩粮食播种任务和79.1万亩大豆播

0评论2025-04-300

加强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协同 助力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
人民网北京4月30日电 (记者任妍)在全球智能制造竞争格局加速重构的当下,中国制造业正处于从规模扩张迈向质量跃升的关键转型期。如何进一步推动数智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与科技自立自强,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余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协同,已成为推动智能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0评论2025-04-300

水利部部署西南及北方小麦主产区抗旱保供水工作
人民网北京4月30日电 (欧阳易佳)据水利部消息,4月29日,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李国英主持召开抗旱保供水会商会,视频连线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委员会,分析研判当前旱情形势,进一步安排部署我国西南及北方小麦主产区抗旱保供水工作。数据显示,今年3月以来全国面平均降雨量偏少11%,北方地区面平均降

0评论2025-04-300

中国挺身捍卫多边贸易体制
原标题:中国挺身捍卫多边贸易体制  随着美国新一届政府上任后对全球大规模加征或威胁加征关税,世界贸易组织(WTO)和多边贸易体制再次受到严重伤害。  世贸组织是不同国家和地区为了消减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成立的唯一全球性国际组织,166个成员间的贸易占到全球贸易总额的98%。尽管近几年来,其因美国阻挠上诉机构成员

0评论2025-04-300

一季度六家国有大行合计日赚约38.27亿元
原标题:一季度六家国有大行合计日赚约38.27亿元4月29日晚间,六家国有大行集体发布2025年一季度报告。据《证券日报》记者梳理统计,今年一季度,2家国有大行实现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家实现营收同比增长,其中,农业银行实现营收、归母净利润同比双增。六家国有大行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3444.2亿元,合计日赚约38.27亿元。

0评论2025-04-300

业界:探索ESG助力金融科技行业可持续发展
人民网北京4月29日电 (记者乔雪峰)随着全球治理体系加速演进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已超越传统评价维度,成为重塑全球商业文明的新范式。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企业的ESG实践正经历着从理念接轨到制度创新的跨越式发展,不仅深度契合新发展理念,更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开辟

0评论2025-04-300

“智慧电”助高原农业“知天而作”
原标题:智慧电助高原农业知天而作◎本报记者 张 蕴 通讯员 李永鹏青海高原的晨曦中,位于海东市乐都区寿乐镇新堡子村的禾韵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钢架温棚折射出粼粼银光。合作社负责人吕羚睿轻触手机屏幕,64座葡萄大棚的智能系统同步启动。在平均海拔2000米的河湟谷地,一场农业革命正在电力助力下悄然发生。近日,记者走进禾

0评论2025-04-300

强化房地产领域融资支持 “白名单”持续扩围增效
原标题:强化房地产领域融资支持 白名单持续扩围增效  4月28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奋战二季度确保双过半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加强房地产白名单项目贷款投放,扩大收购存量商品房规模,2025年6月底前基本完成保交房项目交付。  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为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提供了重要支撑。近期,包括河

0评论2025-04-300

进口榴莲“当日达”,我们能品出什么?(观象台)
  同舟共济、合作共赢。马来西亚新鲜榴莲最快不到18小时便能摆上国人餐桌,见证着开放合作的强大生命力    观察中国进口水果市场,质地细腻、香气四溢的马来西亚猫山王榴莲是当之无愧的明星水果,备受中国消费者喜爱。  对此,习近平主席深情点赞:马来西亚鲜食榴莲一天之内就可以从果园运送到中国超市,深受中国老

0评论2025-04-300

4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49.0%
人民网北京4月30日电 (记者杨曦)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4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49.0%,比上月下降1.5个百分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50.4%和50.2%,继续保持在扩张区间。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表示,总体看,综合PMI产出指数自2023年1月以来始终位于临界点以上,我国经

0评论2025-0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