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新闻资讯首页 新闻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神舟启新程 天宫再会师(科技自立自强·逐梦深空)

2023-05-31 15:320
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后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开启
神舟启新程 天宫再会师(科技自立自强·逐梦深空)
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与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拍下“全家福”的画面。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供图
 
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的画面。
新华社记者 李 杰摄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升空瞬间。
本报记者 张武军摄
 
5月30日9时31分,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将载有3名航天员的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精准送入预定轨道。
 
5月30日16时29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随后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3名航天员进驻空间站核心舱,两个航天员乘组拍下“全家福”,浩瀚宇宙再现中国人太空“会师”的画面。作为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后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此次任务有何看点?船箭组合体做了哪些改进?航天员的太空之家如何更舒适?本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编  者  
 
船箭组合体有什么新变化?
 
神舟飞船和长二F火箭更“聪明”、更可靠
 
执行本次任务的船箭组合体,依旧是我国载人航天史上贡献卓著的“黄金搭档”——神舟载人飞船和长二F火箭。
 
神舟飞船是名副其实的“生命之舟”,是我国唯一一型载人天地往返的航天器,在保护航天员安全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在保证可靠、安全的前提下,开展11次载人飞行的神舟飞船,焕发着新生机。
 
飞船更“聪明”。围绕神舟飞船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的共计14个分系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神舟飞船团队以最短时间、最高标准进行了上百项器件更改、可靠性提升等验证工作,全力推进产品数据互联信息化、线缆总装布局数字化、关键参数检测智能化。
 
飞船更“舒适”。设计人员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仪表的数据显示化繁为简,从使用者角度出发进行设计,为航天员执行任务提供更加清晰、直观、舒适的显示界面。
 
飞船研制更“快捷”。为适应新阶段新需求,神舟飞船研制周期由原来2—3年发射1艘缩短至1年发射2艘,尤其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作为新批次首发船,还承担着“一次验证、组批投产”的使命,更追求制造效率和质量保障。以飞船“外衣”热控多层为例,科研人员攻关数年,突破技术,摒弃了传统定制式单件手工制作模式,实现批量数字设计,生成了航天自动化生产线。
 
另一位“老将”是有“神箭”美誉的长二F火箭。
 
这款我国现役唯一一型载人运载火箭,发射成功率达100%,如今可靠性指标已从0.91提升至0.98,安全性指标达0.997。
 
“本发火箭相比遥十五火箭,共计有20项技术状态变化。”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二F火箭副总设计师刘烽介绍,通过针对所有故障模式制定有效措施,研制团队进一步降低了全箭故障发生的概率,还重点围绕冗余度提升和工艺改进,持续提升火箭的可靠性,同时继续推进箭上多个电气系统元器件国产化工作,不断提升产品自主可控水平。
 
为了实现这型火箭测试数据前后方实时互通,团队持续建设远程测发支持系统,后方人员能够更加便捷、全面地了解火箭相关数据,开展实时监测判读与数据分析,且同步在大屏上可视化展示。团队还坚持简化重复测试项目,调整测试顺序,优化发射场流程。目前,长二F火箭“发一备一”发射场流程已从空间站建造初期的49天压缩到35天。
 
未来,长二F火箭还将继续以每年2发的高频率执行发射任务,在我国空间站运营过程中担纲重任。
 
当船箭组合体飞向太空,“光学跟踪正常”“USB雷达跟踪正常”“遥测信号正常”……指挥大厅内各项“正常”口令接力回荡。
 
令人安心的“正常”背后,离不开各个地面测控系统的有力保障。围绕本次任务特点,中国电科集团自主研发了新一代地面测控系统,成功应用该系统对东风测控站USB测控设备进行更新换代。中国电科集团航天测控领域专家田之俊表示,“以往的测控系统,要先对天线采集的信号进行‘翻译’处理,才能读取可用信息。新一代地面测控系统能跳过‘翻译’环节,实现‘即采即用’,使信号收发效率数倍提升。”
 
此次交会对接为何难度大?
 
组合体质量更大、尺寸更大
 
又稳又准。
 
5月30日16时29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
 
本次交会对接有一定难度——
 
首先是更大的组合体质量。随着空间站建造完成,空间站组合体的尺寸、质量、惯量以及重心位置等要素都会有所变化,这些要素影响着空间站的姿态控制。飞船和空间站近距离对接时,采用的是相对姿态位置控制方法,空间站运动特性的变化,将直接影响飞船的交会对接控制过程。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进行的径向对接,需要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依靠自身能力克服上述变化带来的影响。
 
其次是更大的组合体尺寸。当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沿着天和核心舱下方的径向对接口,逐渐靠近空间站组合体时,从飞船视角看,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天舟六号货运飞船以及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均会出现在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视野中。这对于神舟飞船上安装的、以宇宙背景或太阳作为观测目标的测量敏感器来说,将产生视线上的遮挡,且随着两者距离逐渐逼近,遮挡会越来越多,需要飞船具备更强的目标特性识别能力、测量能力等。
 
针对种种干扰因素,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所进行了专项分析和仿真复核,对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进行针对性优化和设计。
 
为了实现安全、完美的交会对接,双方的对接结构也承担着捕获、缓冲校正、拉近、刚性连接等关键操作。
 
既要“对得稳”,又要“连得紧”,还要“分得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神舟载人飞船对接机构分系统主任设计师姚建介绍了本次任务中对接结构要具备的3个“硬核”能力。
 
“对得稳”。面对近100吨的空间站组合体,保证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在对接时“不撞坏、不弹开”,是实现顺利对接的第一步。当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逐渐靠近,飞船上的主动对接机构会推出对接环,与空间站组合体上的被动对接机构实现瞬间捕获,通过对接机构内部的各类弹簧元件,特别是可控阻尼实现的撞击能量消耗,有效确保了对接过程中产生的巨大冲击能量不会对飞船内的航天员造成身体上的过载。
 
“连得紧”。通过锁紧对接机构上的12把对接锁,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可以实现与空间站的密封及刚性连接,建起一条直径约80厘米、长约1米的通道。
 
同时,对接机构还要保证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分得开”。太空中,由于没有空气的阻挡,当两块金属放置的距离过于接近时,会自动焊接到一起。为此,专家给对接机构喷涂了一层特殊的保护膜,确保对接机构在长期对接锁紧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实现安全可靠分离。
 
本次任务中,各式雷达尽显神通。以微波雷达为例,它承担着中远距离空间飞行器间距离、速度、角度等相对运动参数的精确测量任务。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25所自主研发的微波雷达开机后,迅速与安装在天和核心舱上的应答机建立通信,并稳定输出高精度的距离、速度、角度等测量信息,保持全过程可靠工作。
 
如何营造舒适的太空之家?
 
搭载用于“太空空调”“太空医院”的产品
 
航天员一旦进入太空,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特殊的宇宙环境将对人的身体状态产生一定影响。航天员在飞行过程中的心电、心率、呼吸、体温、血压等指数是否正常,需要一套舱载医监设备进行监测。
 
这套医监设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九院771所研制,相当于飞船航天员生理信息测量系统的数据处理中心,像是一位贴心的“护士”,对航天员实施医学监督及医学保障。由于航天员在飞船中活动频繁,人体血压、脉搏等弱信号的采集比较困难,与一般医用监测仪器相比,这套舱载医监设备除了需要高度可靠和安全外,还要具备检测、存储、传输和处理的功能,供地面医务工作者观察、分析进而指导航天员应对突发的健康状况。
 
此次随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出征的,还有气体流量调节阀、液路截止阀、生理信号测试盒、心电记录装置等产品,主要用于神舟飞船环控生保分系统和医监医保设备分系统,它们是“太空空调”“太空医院”的一部分,为航天员营造舒适的太空之家。这些产品多次参加神舟系列飞船飞行验证和使用,技术状态成熟。
 
气体流量调节阀是“太空空调”的一个部件,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控制阀门开口量,来调节冷热气体流量的比例,从而改变舱内空气的温度和湿度,以保证航天员工作在合适的船内环境中。该型产品同时也配套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目前工作状态良好。
 
《 人民日报 》( 2023年05月31日 11 版)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支持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 我省七部门联合出台十项金融举措
   近日,人民银行吉林省分行联合吉林金融监管局、吉林证监局、省委金融办、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工信厅等7部门印发了《吉林省金融支持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举措》,从扩大全产业链信贷投放、丰富专属信贷产品、定制差异化信贷服务等方面制定10项举措,引导银行机构进一步强化人参产业发展金融保障,支持人参产业

0评论2025-03-250

林下生“金蛋” 产业展新翅 天津市宁河区东棘坨镇大顷甸村探索乡村振兴“双链”模式
  在天津市宁河区东棘坨镇大顷甸村的百亩林地里,一群披着乌黑锦缎的五黑鸡正演绎着乡村振兴的生态故事。  实践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乡村最珍贵的资源往往藏在习以为常处。宁河区东棘坨镇党委副书记张洪雷表示,从林下养鸡到产业造血,当创新思维照进传统农业,闲置林地变成立体农场,农产品升级为文化符号,老农业区

0评论2025-03-250

推动轨道交通“四网融合” 助力国家区域一体化发展
人民网北京3月25日电 (记者乔雪峰)今年春节,刚刚实现四线贯通不到一年的粤港澳大湾区广佛南环、佛莞城际、佛肇城际、莞惠城际等四条城际铁路迎来春运首秀四线共发送旅客274.18万人次,在广东省自主运营的城际线路中旅客发送量占比超85%。数据显示,2024年,贯通后的四条城际铁路共发送旅客达1818.7万人次,日均发送旅客

0评论2025-03-250

市场监管总局上线市场监管信用修复全国统一平台
人民网北京3月25日电 (记者郝帅)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网站消息,3月25日,市场监管总局正式上线运行市场监管信用修复全国统一平台(以下简称统一平台),助力经营主体高效便捷开展信用修复,全面支撑高效办成信用修复一件事。统一平台实现了统一入口、异地修复,向经营主体提供行政处罚、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等

0评论2025-03-250

吴仁彪:发展“低空经济”,一哄而上要不得
人民网北京3月25日电 (记者申佳平)低空振翅,不能只靠一股脑的猛劲儿,一哄而上要不得。近日,中国民航大学副校长吴仁彪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新一轮低空经济发展中,必须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去年低空经济一词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此后从中央到地方支持政策密集出台,项目建设加速落地。2025年,全国30个

0评论2025-03-250

财政部:1至2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3856亿元
人民网北京3月25日电 (记者王震)据财政部网站消息,财政部公布2025年1至2月财政收支情况。数据显示,1至2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1.6%,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3.4%。1至2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3856亿元,同比下降1.6%。其中,全国税收收入36349亿元,同比下降3.9%;非税收入7507亿元,同比增长11%。

0评论2025-03-250

基于液体的下一代软体机器人问世
原标题:基于液体的下一代软体机器人问世科技日报北京3月24日电 (记者张梦然)韩国首尔大学工学院宣布了一项重大突破:成功开发出一种基于液体的下一代软体机器人。这项创新技术模仿了生物活细胞的特性,如转化、分离、融合以及捕获异物的能力。相关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进展》杂志上。传统基于固体的机器人在模拟活细

0评论2025-03-250

3D打印创建出迄今最小人体微血管
原标题:3D打印创建出迄今最小人体微血管科技日报北京12月2日电 (记者刘霞)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和中国清华大学科学家联合研发出一项开创性的3D打印技术,成功创建出迄今最小的人体微血管。这一进展有望为科学家提供一种全新的药物测试方法,从而终结使用动物进行药物测试的历史。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德国应用化学

0评论2024-12-030

让水果从“枝头”保鲜到“舌头”
科技托举果盘子系列报道之三原标题:让水果从枝头保鲜到舌头在现代水果生产链条中,除了栽培种植,水果的分选、储存与运输同样是确保其品质的关键环节。随着科技进步,精准分选、长期贮藏以及保鲜运输等技术不断提升人们的水果消费体验,保证水果从枝头到舌头品质不变。物美价廉、新鲜可口的水果正以更加高效的方式从田间地

0评论2024-11-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