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网资讯 一、农业科技人力资源配置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的建设取得很大成就。在学位结构、专业技术结构、产前、产中产后的职业研究结构等方面表现明显,但到目前为止,在农业科技人力资源配置结构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合理的问题,尚不能完全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农业科技人员总量减少,学位结构得到优化。1996年与1987年相比,全国地区级以上农业科研单位科技人员总数由129 606人下降为112 279人,下降了13. 3700。但农业科技人员的学位得到了很大提高。主要表现是:
博士学位科技人员增长幅度较大。1996年和1987年相比,博士学位的科技人员增长了6. 3倍,呈直线上升趋势,占有学位科技人员的比重由1988年的0. 5%上升到1995年的1.4%。
硕士学位的科技人员也有较大幅度增长。1996年比1978年增长2倍。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农业科研单位从大学接收和自己培养了一批硕士学位的科技人员,充实农业科技队伍。从90年代后期,硕士生的增长速度减慢,1996年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1990年所占比重达到14. 6%,到1995年还下降了0. 3个百分点。
学士学位的科技人员增长速度放慢,所占比重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每年都要吸收一定数量的大学生来充实农业科技队伍,在80年代后期,随着硕士和博士生的增加,其比重在逐年下降,由1988年的88%下降为1995年的84.3%
2.农业科技人员的技术职务结构有了很大改善。到1996年,科技人员中,高、中、初级科技人员的比例为:1:1. 77:1. 56,和1987年的1:3. 14:4. 04相比,高级技术职务的比例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3.高级科技人员的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据1997年统计,中国农科学院副研以上高级科研人员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该院51岁以上的高级技术职务人员占全院高级研究人员的62%,尤其是55岁以上的,占到高级研究人员的52%。若从正高级技术职务人员的年龄结构看,“人才断层”现象更为明显。55岁以上的正高级技术职务人员有214人,占正高级技术职务人员的79.3%。这部分人在今后5年内离退休,培养农业科技高级工作者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严峻任务。
4.科技人员的分布结构不尽平衡。在种植业中的各类科技人员普遍多于其它行业,出现了科技人员在各专业之间的分布不平衡。在全国农业科研系统的科研单位中,种植业领域博士生占整个农业科研系统博士生的81.4%,其它几个领域的博士生不足20%,硕士生占77.5%,大学生占67%,大专占64. 2%;而除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以外的其他专业所占比重较少,特别是博士、硕士毕业生所占其比重更少,分别为1. 1%和3.1%
高学位的农业科技人员分布也不平衡。农业部部属科研单位高学位的科技人员比较多。1996年农业系统科研单位博士学位获得者351人,而农业部系统科研单位的博士生就达208位,占总数的6000,平均每61位职工就有一位博士。省市地属科研单位有博士143位,平均每696位职工才有一位博士。中国农科院平均每41位职工中有一位博士。
二、农业科技人力资源配置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七五”“八五”期间,我国农业科研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一般性科技成果多而重大科技成果少、常规成果多而重大突破性成果少、单项成果多而集成配套性成果少的问题十分突出。
纵观我国现代农业科研的发展,我们可得到以下经验:
1.现代农业科研要求高水平的科技工作者和其它层次的力量进行有效的协作。中国农科院1985~1995年取得的1 163项成果表明,获国家级奖的成果平均参加人数18人,获省部级奖的成果平均参加人数13人,获地市级奖的成果平均参加人数仅8人。
2.随着获奖级别增高,研究人员的学历呈增高趋势,但大学学历者仍是获奖群体中的主体。在获国家级奖成果中,研究生人数占6.7%,大学生占68. 6%,大专生占13.8%,其它(大专以下学历者)占9. 3%。在获省部级奖成果中,研究生人数占10.7%,大学生占66.4%,大专生占11. 4%,其它占11. 5 %。这一结构反映了较高的学历可以获取较高的科研成果等级。
3.专业结构丰富,有利于知识集成和互补,往往能够快出成果、出大成果。在科学研究中,有成就的课题组或研究群体,他们在年龄、学历、专业、职称等结构层次上往往是互补的。如中国农科院蔬菜所方智远甘蓝育种课题组,先后取得国家发明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目前又在甘蓝核质不育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该课题组成员平均年龄42. 1岁,高中初职称之比为3:2:1,主体专业占50%以上。
总结我国长期以来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的配置,我们则不难发现以下主要问题
1.我国农业科技人员中收入水平确实很低,即使是一位接近退休的研究员,每月的收入还赶不上一个刚从学校毕业的非农业科研岗位上的大学生。由于收入不高,农业科研人员不能安心本职工作,加之,原有体制的约束和单位的负担过重,使一些科研骨干人员流失,严重影响农业科研的持续发展。
2.人才成姆速度与发明创造年限错位。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出成果、出人才的最佳年龄段人员偏少。如中国农科院现有科技人员中,45-55岁的只占科技人员总数13. 44 %。
3.专业结构单一与人才总量递增相矛盾。目前全国农业科研单位中70%以上是栽培、育种和兽医专业,随着编制精简,进人的控制,这将不利于农业专业学科结构的调整。
3.科研育种工作重复。从中央农业科研单位到县市农科所,都安排了相当多的人员在从事新品种选育,而且形成了上下层次不分的低水平重复劳动,浪费了有限的人、财、物,又造成品种示范推广中的一些人为矛盾。
三、农业科技人力资源配置的趋势和优化调整
目前我国农业科研队伍下正处于整体性结构转变期,这是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结构调整极为关键的时期,五六十年代毕业的大学生先后在‘“七五”“八五”期间,开始退休,进入“九五”之后,离退休人员大量增加,2000年时,五六十年代毕业的大学生基本退休完毕。与此同时,文革后进入大学、研究生学习的人员,到“九五”期间大多在40^50岁之间,随着“九五”的结束,我国将完成两代农业科技人员的整体性结构换班’,农业科技人员的主力军将由年轻人承担,这批人员经过了严格的基础和专业教育,同时具有新的农业知识结构和科研创新意识,又经过了“六五”“七五”“八五”10多年的科研实践,由这批人员主持农业科技工作,必将给我国农业科学技术事业带来新的积极影响。
为了积极促进和保证我国农业科技资源的战略调整,我们有必要完成以下任务。
1.积极建立结构合理的农业科技队伍。这包括建立一支能够跟踪世界农业科技领先水平的专业与基础学科带头人队伍;建立一支与高新技术发展和科技创新体系相适应的,与现代企业相结合,能够推动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全面发展的科技学术队伍;建立一支与国家区域经济开发和科技兴农战略实施相适应的,能够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信息传播的技术推广队伍。
2.进一步改善学历结构。在学历层次上,硕士以上学历的研究人员国家级研究单位要求从目前占农业科技人员总数5%~18%,逐步提高到25%~35%。设在边远贫困地区和农村产区的研究所,力争达到20% ~25%。省级农牧科研单位,应从现在的2%~11%逐步提高到20% ~25%。发达地区应达到30%左右。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应从现在的1%~5%逐步提高到10%~15%。发达地区应达到20%左右。
3.完善专业技术职称结构。国家级农业科研单位的高级职称人员比例,应从目前占科技人员总数的25%~30%,逐步提高到32%~38%。少数基础学科研究所可以突破40%。高、中、初级职称人员比例,应该由目前的1:2:3逐步调整到1:2:2。省级农牧科研单位.应从现在的20%~28%逐步提高到30%~35%。地区级农业科研单位,应从目前的10%~20%逐步提高到20%~30%。发达地区应达到32%左右。
4.改进专业结构。要彻底改变目前这种上下一样粗,从事种植业和畜牧兽医研究的人员占总人数80%以上的单一学科专业的现状。国家级的农业科研单位,其从事产前、产中和产后科技研究的人员比例,要逐步调整到3:4:3。省级农牧科研单位和地区级农业科研单位,应分别调整到2:6:2和1. 5:7:1. 5.
5.加快跨世纪科研人才的培养,促进重点学科和重大领域的开拓。培养跨世纪人才培养,一是要结合国家和部门重点开放实验室建设;二是要结合承担国家重点攻关项目、重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和关键性重大技术创新等项目的实施;三是要结合农业重大工程项目、重大引进开发项目、重大科技兴农扶贫项目和农村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等项目,锻炼、培养和发现人才;四是使具有交叉优势和高新技术特点的学科中心与国家的重大项目相结合,使这些中心在新的机制下迅速形成较超前的科研优势和竞争机制。力争到2010年,最终形成学科齐全、结构合理、层次配套、素质优良的农业科研人才体系。